主题颜色

上班族“过劳”现象调查:自愿加班无记录 纳入工伤难

  “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人,中国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”的消息在网上疯传。尽管这则三年前的假消息早已有媒体辟谣,但是,如今再度出现,依旧还有传播市场。每年60万过劳死,虽是耸人听闻的假消息,但是,近年来,中国职场中的“过劳”现象,不容忽视。

  误传背后的“过劳”尴尬

  2013年,“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”的报道在舆论中出现,引发关注,不过这则消息立即被辟谣。实际情况是,一项调查称,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60万,经媒体报道援引后,误传成“每年60万人过劳死”。

  3年后,如今,类似报道在网上再次疯传,再次引起网友们的热议。

  “为什么每年都来讨论?”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魏浩征向记者解释称,“每年都会发生典型的过劳死事件,这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,我们国家在医学上、法律上目前都没有办法给过劳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。”魏浩征说。


过劳死定义不明如何纳入工伤?

  日前围绕“过劳死”的讨论中,有媒体称,应尽快把过劳死纳入工伤。根据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第十四条规定,职工有患职业病的,应当认定为工伤。

  对此,魏浩征告诉记者,“我们有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、有非常明确的医学标准去认定职业病,但过劳死在医学上没有准确定义,所以在程序上,包括在法律上很难做一个界定,由此导致过劳死没有办法变成法律定义。”

  根据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第十五条规定,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,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,视同工伤。

  “过劳死稍微能和这项规定靠上一点,有一小部分过劳死是符合这个情况的。”魏浩征说,绝大多数过劳死是由身体劳累的累积,导致生病以后有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
  “过劳死的定义解决不了,立法方面很难有突破,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一直在讨论,但一直停留原地的原因。”魏浩征总结说。


互联网技术型公司员工“自愿加班”

  目前,互联网公司、技术性的公司对员工的绩效考核,往往更看重工作结果、业绩结果。魏浩征举例说,“例如销售岗位,你把销售业绩做出来了,绩效指数做出来了,至于说你是每天花八小时,还是每周花了七八十个小时,公司不管,公司定的绩效目标,你完成了就行。”

  对此,资深劳动仲裁员左祥琦表示,“我国劳动法存在一个问题,按照现在的定义,所有在企业工作的人都是劳动者,这个不一定对,因为我们的劳动法重点保护的是体力劳动者,而对于脑力劳动者、包括公司管理层,目前很难覆盖到。”

  魏浩征也认为,现在的法律是没有区分脑力岗位和体力岗位的。

  “包括互联网公司、证券公司、律师事务所、做研发的、做IT的,这些都是脑力岗位,基本上都根据绩效结果考核,对这些公司形成所谓自愿加班的现状,我们的法律是有一点脱节的。”他说。


自愿加班难获法律支持

  在过劳死尚无医学和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前,员工在以绩效考核为标准的公司工作加班,又该如何维权?在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10多年经验的魏浩征坦言,“维权有难度。”

  魏浩征解释称,“首先,一般这种公司的考勤比较宽松,在公司考勤系统、审批记录里,是没有加班记录的,其次,向领导申请加班签字,领导也不会同意,所以你想走法律途径,或从其他途径维权,要认定加班是很难的。”

  从雇主、企业的角度,魏浩征则建议,要主动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商业保险福利。

  “不能从工伤获得赔偿的部分,属于很多商业保险赔付的范围,另外要考虑绩效指标的平衡性,否则出事情了,不管是不是工伤,对企业来说,既是人才流失,也会涉及到很多麻烦的事情。”魏浩征说。
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
责任编辑 :Munro (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,不 能 转 载 ! )